红军城郊,战火初歇,但俄军两个集团军的钢铁洪流已然呼啸而来,悍然撕裂了乌军的防线。9月28日晚,当尼卡诺罗夫卡的乌克兰旗帜最后一次落下,战场的天平悄然倾斜。俄军第51集团军与第8集团军组成的铁钳合围,辅以海军步兵旅的雷霆一击,竟在短短24小时内,将北线战局彻底逆转。
在克拉斯诺皮利亚外围,T-90M坦克集群集结完毕,俄军首次在前线部署了整建制的装甲突击力量。10月1日凌晨,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,两个机械化营与工兵分队协同作战,以摧枯拉朽之势强行碾过雷区。卫星画面清晰地捕捉到,乌军精心构筑的“龙牙”反坦克障碍带,被俄军粗暴而直接的爆破索撕开了三道巨大的豁口。这简单而有效的战术,在短短6个小时内,便为俄军打开了2.3公里的前进通道。此刻,红军城北部辽阔的田野上,燃烧的坦克残骸与继续向前推进的钢铁洪流交织,构成了一幅残酷而令人心悸的战争画面。
托列茨河西岸的梅尔扎火车站,成为了这场战役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。俄军在此成功建立桥头堡后,迅速而精准地向北推进至卡诺罗夫卡,不仅解除了乌军对博伊科夫卡的战略威胁,更重要的是,为北上的陆地通道打开了通路。军事专家分析认为,这种“先稳固补给线,再轮换部队,继而发动二次突击”的战术,充分展现了俄军指挥官对战场节奏的精准把握。
展开剩余57%与此同时,东岸的战况同样胶着而激烈。从波尔塔夫卡到波波夫亚尔方向的俄军攻击群,正以每天1公里的稳定速度向索菲夫卡蚕食。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显示,弗拉基米罗夫卡东郊的河谷地带,已遍布俄军渗透小组的身影。这迫使乌军不得不放弃在新托列茨克耶的反攻计划,转而采取被动防御策略。俄军这种“东西对进、如钳制般”的攻势,让乌军指挥部陷入了艰难的抉择。
在战场硝烟的背后,一场更为严峻的后勤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。双方在托列茨河沿岸都面临着严峻的弹药短缺困境。俄军调整了无人机战术,将以往的点状打击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线性压制;而乌军的补给车队则被迫放弃平坦的公路,转而在茂密的森林中开辟出隐蔽的运输通道。据乌克兰总参谋部报告,俄军单日投掷的制导炸弹数量高达上百枚,同时,上千架自杀式无人机专门负责伏击乌军运输车队。
这种高强度的消耗战,在前线造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。尽管俄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,但由于兵力分散,其扩大战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。在罗金斯科至格里希诺方向,俄军的多次渗透尝试,都因为过于接近乌军阵地而宣告失败。分析人士指出,这暴露了俄军在战略上的“贪心”——既想围困红军城,又想向北推进。正如顿涅茨克民兵指挥官所言:“我们必须像下棋一样,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个目标。”
红军城西部战线的最新动态,则更添几分玩味。俄军试探性地向格里希诺推进,迫使乌军不得不重新调整和构建整个北部地区的补给体系。这种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,虽然延缓了俄军攻城的步伐,却有效地消耗了乌军的机动力量。美国战争研究所的分析认为,俄军实际上正在三条战线上同步施加压力:东北方向企图切断T-0504公路,西南方向试图包抄诺沃帕夫利夫卡,而正面战场则持续进行渗透。
然而,战场迷雾之中仍潜藏着变数。乌军依托茂密的树林和村庄所构建的微型防御节点,使得俄军难以实现快速的突破。正如前线士兵所描述的那样:“每向前推进五百米,都可能面临新的交叉火力网。”这种如同剥洋葱般的推进方式,注定了红军城战役将演变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。当双方都在比拼后勤的耐力时,下一个补给车队的抵达时间,或许比坦克数量更能决定这场战役的最终走向。"
发布于:江西省倍顺网-炒股使用杠杆-股票配资网首页-股票配资注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